为声乐而生
以承传为任


声乐理论

基本功

歌唱管道

歌唱呼吸

声区的运用

以字为主导

异口同声

反璞归真



以“字”为主导的歌唱方法     

87年在兰州全国高等师范声乐研讨会上
谈述论文《以"字"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法》录音

所有真正伟大的歌唱家无一例外都是“字正腔圆”、“有字有声”的。在声乐艺​​术的实践中,真正动人的歌声,必然是吐字清晰、准确、符合声乐要求的。         

以“字”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法就是通向这条道路的一种探索。      

四个基本原则
              一、变“无形”为“有形” -变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乐声,视“形”(字的外形、直感),听“形”(字的内心听觉),做“形”(发声器官协调的工作状态)。

视“形”- 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要能看到自己歌声的诸多形象,如歌词的字形,无论中、外所有的字,无不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看到字形就是要看到那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的形状,如“花”字,声母是“h”韵母是“a”,是开放的形状等等,同时,该字在五线谱上所处的高低位置所带来的形象感,以至钢琴伴奏谱上织体的运用等等,都应该根据每个歌唱者自己的环境、经历、性格和思想特点,在自己的大脑中产生出他自己能见的,独特的“形状”,再经过多次反复的筛选。一旦找到最佳“形状”就应该坚持以直观的教学,加以反复的练习,使之形成“阳性条件反射”。当歌唱者一遇到该字形、该音符、该织体等等,就会在大脑中出现那最佳“形状”而同时发出最美好的声音。     

听“形”- 人们总是先听到一种声音(歌声),再去做(学)那种声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来鉴别听到和做出来的两种声音(歌声)的差距,从而对整个发声(歌唱)器官进行积极的调动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寻求建立并能诱发出美好声音的诸多最佳“形象”感,同时,也要求歌唱者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鉴别声音(歌声)形象的听觉能力。    

做“形”- 说话和唱歌都是由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喉)、共鸣器官(胸、咽、鼻腔)与咬字器官(唇、牙、舌、腭)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歌声是语言的夸张、美化和艺术化,它对这些发声器官有着不同于日常说话的使用和安排。人们日常说话时,发声器官是处于自然的状态,而唱歌则根据声乐艺术的要求,是人为的、加工了的状态。也就是说,说话是自然“流”出来的,歌声是人为的“做”出来的。        

二、气为“字”发
              根据歌曲中的“字”的需求去准确地积蓄和运用自己的气息和呼吸,以精良的动力系统带动发声系统、共鸣咬字系统互相协调、互相作用,并以最佳歌唱状态去进行歌唱。例如我们唱C³ 的“扬”字时,就必须深沉的呼吸、饱满的气压取得具有穿透的高吭之声,而当我们唱C² 的“扬”字时,虽也需要深沉的呼吸,但只需适度的气压即可;唱C¹ 的“扬”字时,过于饱满的气息恰​​巧会造成气息的壅塞和声音的僵化。 “字”有封气型、省气型、漏气型之分,它们对气息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歌唱者的气必须为“字”(包括音高、长短、强弱……)而发!    

三、字的归宿
              能随意操纵的舌肌在取得理想的发声(歌唱)效果中,有其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我们把舌肌操纵得轻松自如而又极为习惯地伸抵在下牙时,我们才能在深吸气的同时,使咽腔真正充分打开,喉器微微下降,在鼻、上咽腔后壁处形成一个“字”的最佳落脚处。然而要让歌唱者能使自己的歌声(“字”)有把握地、顺利地找到自己的落脚处,就要求歌唱者必须建立起用“鼻后口”咬字的习惯,改变日常主要依靠鼻前口咬字的习惯,使自己歌唱时,一开口咬字就进入到“阴性条件反射”之中- 以意念对日常鼻前口咬字的习惯进行抑制,而用鼻后口咬字,让“字”与“声”能一起进入到鼻后,具有适度能力的上咽后壁的反射点上去,那里才是“字”的归宿!      

四、字的发扬
              用鼻后咬字,使发声系统得到了一种调节,能产生出比较集中,圆润而统一的歌声(“字”)。但却往往使人有洋腔洋调之感,(这与我们汉语是由单音节而又有众多元音所组成有关)。为了坚持鼻后咬字去获得美好的歌声的(“字”)而又避免“洋腔洋调”,这就要求歌唱者能够掌握鼻前口(舌、腭、唇、牙)灵活使用的微调功夫,与鼻后口互相配合。        

全文         

应尚能《以字行腔》节选

 

 

 

 

主页 个人资历 声乐理论 艺术实践 成果选辑 最新动态 业余爱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