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声乐而生
以承传为任


声乐理论

基本功

歌唱管道

歌唱呼吸

声区的运用

以字为主导

异口同声

反璞归真



浅谈 “歌喉之道”
谢怡配1988年10月16日在武汉市对全市音乐教师的专题演讲

我想就学习声乐中常常遇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谈的五点,都围绕着一个问题- 即喉头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 关于声乐的概念,也就是什么叫声乐:

我之所以想先谈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这样说:“XX的嗓子真好”,“XX有一付好本钱”……等,一般人这样说,当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如果做为声乐工作者,特别是做为音乐老师来说,就不怎么恰当了。至少反映出对声乐- 作为一门艺术科学的概念是模糊的。而模糊的声乐概念是不可能,正确地指导出我们进行声乐教学工作的。如果我们说:“XX的嗓子真好”,“XX有付好本钱”是指他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发声器管的话那么从生理角度上说还是可以的。但是,不健全的人又有几个呢?声带有缺陷的又有几个?那为什么那么多又健康而健全的人说话,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唱歌也有好或不好呢?我们认真地从声乐角度上来说。我想应该是:“XX歌唱方法比较正确”。 “XX建立了良好的歌唱习惯”或者说“XX的歌唱习惯比较附合发声的科学规律。”因此,我们说声乐实际上是一门对于科学,它像任何其它学科一样,都有它自己客观上存在着的规律。所不同的只是声乐这门科学比起其他许多对于科学,更加困难些,这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它的许多规律和奥秘之处不大容易被人们发现和掌握。这点,我们都会有些体会。当你没学声乐时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有好嗓子就能唱!但当你学进去了。入了门以后,你又会觉得它很难。也正是因为它的规律比较难于掌握。所以在声乐学习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体会。同时各个人自己的观点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今天试试这个办法,明天试试那个办法,有些音乐学院五年本科毕业出来的学生也还是唱不好,这是一个很耐人思考的问题。

二、 关于“呼吸”

凡是接触到声乐的人,就必须接触到呼吸问题,而且是随时随地的听到:“要注意呼吸”!有的外国学派说:“声乐就是呼吸的对于,”几百年前中国人也是说:“气乃音之帅”。总之,一个意思就是说:声乐最重要的就是呼吸。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简单要地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当然歌唱必须运用正确的呼吸,没有呼吸,别说唱歌,说话都不行,连人也活不了。说它不对或者不全面。在这个方面我自己已经历过,也体会过,也看见别人经历过。对于呼吸练得很刻苦,在床上练,到公园练,几个人比谁的气保持得长,但这并不是真正解决得到好的声音的关键。举一个例子:游泳、举重等运动员,呼吸也很深、很长、但唱歌不一定很好听。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本身又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想掌握这个事物的规律就应寻找出矛盾的双方。同时,还应找出主要矛盾,因此,我想如果一个气球,不把口堵住,气球肯定要消气的;一个打气筒,如果不把气门堵住,一打气,气就都跑了,我们如果只是说“保持!保持!”“唱歌吐气时要像吸气一样,”“吐气时要用吸气肌肉群起作用”等。这些体会当然是好的,但我看不一定能解决歌唱的全部。我们必须找到呼吸是为了什么,要找到矛盾的双方,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呼吸的另一方面在哪里呢?那就在喉头声门处。如果声带的功能好,这个口能“堵”得住。封气又巧妙,又有张力。当然会出现好的音色,气的保持就有了对象。这个“呼吸就是完整的了”。 “保持”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我们讲歌唱的呼吸时,如果离开了声音的封气动作,吸气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它们之间是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好的歌唱者,一定在声门以下,横隔膜以上产一种对抗一种压力感,一个是要出气,一个是不让它出,对抗产生必然出现阻力,阻力就在声门,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好比长江三峡的水,必须通过水电站(声门)才能变成能量(美的声音)。

为什么会出现单纯强调呼吸的说法和教学方法呢?我想可能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因此唱不好歌的人,常常喉部不应参与​​发声活动的肌肉过份紧张,而该用力的部份又软弱无力,因此,教师们为了去掉这些毛病就总是叫学生要放松喉头,保持呼吸只是强调:气!气!而回避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该用力的正确的封气活动也取消了!再一点是从生理解剖医学角度上得知腹压感的神经和大脑联系较紧密,因为它们是大块的肌肉与神经。俗语说,是容易产生感觉的部位,又好比额面上的共鸣通过三叉神经敏感,容易感觉到一样(这点下面还要谈)。因此就产生了唱歌时就是两个点,上和下的说法和教法,中间那个闸、那个电站、那个开关……呢,却不管它了。 (在生理上,这部份是不易感觉到的。)

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最近发表的一篇法国刊物上的资料,我感到很能说明我们为什么强调喉部,声带的功能。

在发声学上,有两大派,这和物理学、生物学都是直接有关的。以前一直是米勒氏空气振动声带后发出声音占声学界的统治地位,认为声带是被动的。但最近法国的一个声学科学家,又是数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歌唱家于松氏,通过多方面的科学试验发表了“声带振动神经时值”学说,轰动了世界的喉科界。为发声生理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他的理论概括地说来就是声带的振动是自动的,是由喉返神经控制的。喉返神经的运动早于声音0.07-0.08秒。这个理论的出现有力地反驳了“声带被动”说和“米勒式气息冲击声带引起振动”的说法。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声带运动也不就是简简单单地开、闭。而是由交错的纤维组织组成的,由两组肌肉来操纵的。有人声称只有“本嗓”或称只有“假嗓”实质上就是他只会一种“操纵”办法。因此声带功能必须进行有意识的缎炼。而且作为呼吸的“对立面”来正视和认识。这样说当然不是否定呼吸的重要性,而是避免误导人们走上纯粹“为了呼吸而呼吸”呼吸决定一切的教学歧解。

我们提倡的“呼吸”是“歌唱呼吸”即是使我们立即进入“歌唱状态的呼吸”或者说它本身也是一种“歌唱状态”。更具体也说我们的“呼吸”非常注重在吸气的末尾、或唱出声音之前的那一刹那必需把所有参与歌唱的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调动起来,并进入一种积极兴奋的工作状态…… 。

总之一句话:我们所指的正确歌唱呼吸就是和喉部发声器官处于一种既对抗又协调状态的,吸到肺底部由丹田发力和控制的气息。

三、 关于“位置”

“位置”是声乐同行们的习惯用语。开始学习声乐的人总是首先谈呼论气,过一阵子、开口练声唱歌时就离不开谈论“位置”了。

究竟有没有“位置”?

我个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好的歌手演唱时,听众觉得他的声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总是盘旋回荡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而歌手自己在发挥正常时,也会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自己的声音的确是稳定地连贯地、出现在一个“位置”上……。为了获得这种美好的有“位置”的声音(一般来说,这里指的“位置”都是超过喉腔以上的“高位置”。)有些声乐教师为了“启示”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和独特的教学语言:如“你要觉得你歌唱时嘴是长在额头上”“你要觉得你的声带是在两道眉毛中间工作”“你歌唱时要感觉到你不存在喉头”等等。事实上除极少数悟性高又勤奋努力的学生在这种“启示”下确能找到自己追求的歌唱“位置”,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往往为寻求这可宝贵的“位置”整天挤眉弄眼,捂耳朵、绉鼻子、咪咪妈妈找“位置”……结果常常是理想的位置没有找到,找到的确是“鼻音”“喉音”或者是一些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的半截声音。为了寻求“高位置”“躲”过喉头或者“跳”过喉头去唱歌一定是事与愿违恰得其反,原因很简单,人们的生理构造是不可能改变的,只有“放开喉咙好唱歌”,只要开口唱歌喉头是“躲”不脱也“跳”不过的。

根据解剖生理学、物理声乐有关文载,人们的口、咽腔和鼻咽腔是最主要的共鸣室。声带发出原音后,第一个共鸣室就是咽腔,而为了获得优美、宏亮的声音,咽腔必须调整,咽腔调整得好,不仅咽腔本身能产生理想的共鸣而且能影响其它的“共鸣体”,就好似第一间房子的音响设计营造得好,第二间、第三间亦会相应产生“谐振”达到理想的声乐效果。如果咽腔得不到必须的调整,那么第一间房子缺少共鸣,只能够发出的共鸣像一堆棉花破布、软弱无力的声音,那上、下其它的“共鸣体”如何会有“谐振”的美好声音呢!因此“高位置”发出的那些“辉煌有力而优美”的声音事实上是咽腔和鼻咽腔共鸣的一种正常的反射作用所引起的“谐振”-。所以我认为“位置”的概念,应该从这样的角度解释:它是正确发声方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方法本身。不能用最终结果作为方法来学习和教学。声乐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方法,也就是通往结果- “位置”的道路,。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喉头的认识和使用。

在这里,我还想顺便谈一下所谓的“两点论”就是指小腹(丹田)和上额面的位置的感觉论,我觉得“两点两点,失去了重点”,我指的重点就是喉头,它对下面而言好比把源变成能,对上面而言。它好比是一个通往“位置”的开关。因此,实质上我说了许多,就是希望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重要关口的秘密。

一些错误的教学和演唱,会误导一些声乐学习者的听觉,使他们习惯于欣赏半个声音和那么一点点苍白无力的声音的演唱。而遇到真正好的咽腔共鸣反而听不惯,甚至把正确的咽音和错误的喉音混为一谈,我自己觉得这是很遗憾的事。

四、 关于西洋传统唱法和民族唱法问题:

我认为这两种唱法当然有区别,但并没有高低,不能说外国人唱歌都是科学的,中国人唱歌一定不是科学的。我们中国人学西洋唱法有学得不好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有个别人学的不是科学的西洋唱法而是眩耀“洋腔洋调”。

我觉得这两种唱法的区别,主要是在歌唱时对咽腔的安排和调整上。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和语音及语言风格的不同造成的。意大利语言的元音(也就是汉语拼音的韵母。)只有五个基本元音,而中国的韵母则有35个。所以意大利语比较容易唱出圆润的声音,而中国字就比较复杂些,因此我们学西洋唱法绝不能生搬硬套,而要遵循中国的语言的发音规律“洋为中用”(这主要是指发音时对口腔咽腔的调整。和喉部的不同运用。至于声门下面呼吸系统则应该是基本一样。)好比都是同样的发电机,点燃了不同的红绿泡一样。我们的喉部与口咽腔的调节,就像一块调色板在音色、音量、音域等方面会创出惊人的奇迹的。当前,世界声乐的趋势是向声音有穿透力,音域宽广,音色变化丰富方面发展。例如女高音高音区要用到e³-f³下面可到AG。而不是像我们有一些声乐教师所主张的女高音低声区只能唱到c¹ 就差不多了。否则太重了,没有女高音特点了……等等。我认为声音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这与喉头功能与调节(当然也包含气息运用)有着密切关系。

五、 关于声乐的学习和训练

学习声乐、从技术方面说就是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使自己的整个发声系统能正确的协调的工作,而其中很重要的则是往往被人忽略的是喉部这主要发声器官。要使它们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它们工作得准确有力,同时一定要把呼吸和它有机的统一起来。

在喉部发声器官的训练中,有一点是能用眼睛检查到的,那就是喉结的相对稳定性。 (因人而异),喉结稳定不多,主要是在字腹出现的时候,字头是封气,字尾、介母出现时,喉结上缩。同时我们发现开口母音a,o,u,喉结可自然稳定,而闭口母音e,i,往往很容易上缩。这就要去设法改造它,使它即圆润、又不失其闭口音的特色。这就是功夫之处了。这一切在于发闭口音时在咽腔处保持最好的管状,口腔前面则可任意活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舌头。它几乎可以决定声音的好坏,好的舌位应该是尽量外伸,前抵下牙,后而让出咽管。但是舌头又担负着各种字的形成,所以就比较复杂和难于训练了,不过只要明确了它的意义,是完全有办法征服它的。

以上的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和意见,很可能是错误的。希望老师们给我们提出批评和指正。我想我们遵循“百花齐花,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和补充,是会使声乐这块园地上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使音乐教育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出色!

 

 

主页 个人资历 声乐理论 艺术实践 成果选辑 最新动态 业余爱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