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声乐而生
以承传为任

怀念我的爸爸应尚能

应锡音

文章选辑2011年11月,谢怡配重返北京,与应尚能女儿应锡音相见,勉怀其父的录像       

  • 爸爸酷爱音乐, 尤喜唱歌。 15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后, 经常在课余参加校内的音乐演出活动, 和黄自是同学。毕业后公费留美, 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 获得理学士学位。此后又通过勤工俭学自费学习声乐, 并得音乐学士学位。 1930年回国, 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执教, 讲授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方法, 同时经常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参加演出实践。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爸爸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调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改为北京艺术学院)定职为高教二级教授,于1964年又随该院并入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
  •               
  • 爸爸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因才施教。他总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学习计划,在训练时严格、耐心、循循善诱。他的学生如:谢绍曾、胡靖舫、陈玄、冯坤贤、谢婉华、潘英峰、周启坤、贺高勇、谢怡配、孟亨全、凌青云、酆子玲、刘秀颙、张乃雯、张畴、马家俊、杨柏亚等都在音乐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               
  • 爸爸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音乐事业。早在1930年回国之初,他就通过教学、演唱和创作,努力推广、发展中国的新型艺术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建合唱团进行巡回演出,同时还创作了一大批爱国歌曲。 1949年以后,他开始接触、学习民族音乐;并唱过一些民歌,如《康定情歌》、《刨山药》等。从1958年开始,他致力于“声乐民族化”的研究。经过悉心的钻研和坚持不懈的实践,终于提出了“以字行腔”的理论和一整套声乐训练方法:即从我国汉语语言结构和人体发声器官构造特点的实际出发,通过正确的“咬字”来实现字正腔圆,达到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理想境界。爸爸的“以字行腔”唱法,简便易学、卓有成效。这项科研成果是爸爸汉学功底、科技知识和声乐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西方声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字”与“腔”不能兼顾的难题,使我国的声乐理论和方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 1962年11月30日,爸爸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仔最后一次个人独唱音乐会,从此告别舞台,专心撰写《以字行腔》,把毕生所学总结成书,到1966年4月,《以字行腔》他写完了第七稿。
  •               
  • 他的声学专著,即1966年4月第七稿《以字行腔》则是于1981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
  •             

 

 

主页 个人资历 声乐理论 艺术实践 成果选辑 最新动态 业余爱好 联络我们